医院动态 |
医院动态介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2015年10月29日,我院医学影像科介入组成功为一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实施下腔静脉滤器放置术及下肢深静脉置管溶栓术,现患者症状明显好转。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是血液在深静脉腔内的异常凝结,导致血管管腔阻塞,静脉血回流障碍,从而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的血管疾病。临床以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最为多见,多由手术、外伤、分娩、晚期肿瘤或长期卧床等引起,发病率高达50%。LDVT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而其最危险的并发症则是致死性肺栓塞(PTE)。临床工作中由于LDVT并发肺栓塞起病急,病情严重,常危及患者生命,已引起越来越多的临床工作者的关注。 LDVT临床上早期主要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活动后加重,晚期因血栓吸收机化导致深静脉回流障碍侧枝代偿出现下肢浅静脉曲张、肿胀、皮肤色素沉着、溃疡等。如果血管腔内血栓脱落时发生肺栓塞,可出现胸闷、气促、呼吸困难、胸痛、晕厥等症状。早期准确诊断LDVT并予以有效治疗是解除患者痛苦、防止发生肺栓塞的目标。目前诊断LDVT主要有超声、DSA及血浆D-二聚体测定等手段。超声检查是诊断LDVT最常用的检查手段,该检查敏感性较高,但准确性较差。而血管造影(DSA)仍是诊断LDVT和肺栓塞的“金标准”,可准确判断有无血栓、血栓的位置、范围、形态和侧枝循环形成情况。血浆D-二聚体<500pWL可排除血栓栓塞可能,故可用于DVT及肺栓塞的快速鉴别及排除诊断。 一旦确诊LDVT,应嘱患者卧床休息、抬高患肢,以促使血栓紧紧粘附于静脉内膜,减轻局部疼痛。避免用力排便以防血栓脱落发生肺栓塞。临床常采取抗凝、溶栓、机械取栓及手术取栓治疗,抗凝、溶栓治疗疗效确切,临床最常应用,是治疗LDVT的必要手段,溶栓治疗可使静脉血栓快速溶解并恢复血流,降低PTS的发生率。溶栓的给药途径主要有全身给药及局部给药,局部给药又包括深静脉注射给药及经导管持续给药(即置管溶栓),其优点是局部药物浓度高,溶解血栓效果确切,同时又减少了溶栓带来的并发症(消化道及颅内出血等)。有研究发现发病后3-14天的DVT患者,放置滤器后插管溶栓再通率可达100%。我院该患者即先于下腔静脉放置滤器后再行下肢静脉置管溶栓,至第4天造影复查即可明显看到大部分血栓溶解,血管通畅。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临床常见病,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普及,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 滤器放置后 溶栓前 溶栓后
上一篇:我院召开全院医师大会 |